根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2023年Q3國際收支數據。外國直接投資負債減少了118億美元,其中撤資與規模縮減額超越廠房建設與其他目的的新投資。這是1998年有紀錄以來,這項衡量外商對中國投資的指標首度轉為負值。
大綱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2023年11月3日公佈的第三季中國國際收支數據。以美元計價,外國直接投資負債減少了118億美元,其中撤資與規模縮減額超越廠房建設與其他目的的新投資。這是1998年有紀錄以來,這項衡量外商對中國投資的指標首度轉為負值。
此外根據彭博整理的訊息,2023年中國大陸在岸市場發生了至少29例新發債券違約事件,違約債券本金合計約235.6億元人民幣(折合32.38億美元),包括21例公開發行債券和8例私募債券。境外公司債違約規模折合444.8億美元,包含88只美元債、5只港元債和3只點心債。
中國近年來不光是有外資退出、債券違約的問題;還有國營企業也開始出事、老賴人數逐年增加、出生人口數衰退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對中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而中國經濟的內憂外患及外交問題也導致義大利退出一帶一路。
中國的經濟牽動全球的經濟,也間接影響台灣的經濟,值得我們密切觀察。
外資退出中國的原因
外資退出中國有諸多原因,主要三點原因,說明如下:
- 外商在中國的投資自2022年第二季急遽下滑以來持續疲軟,當時中國經濟因上海防疫封城而陷入動盪。
- 2023年7月生效的中國新版反間諜法擴大間諜的定義範圍,也讓外企不安。 2023年3月,中國當局突擊搜查了美國盡職調查公司美思明智集團(Mintz Group)北京辦事處,拘留了該辦事處5名員工。4月下旬,中國當局又突襲檢查了美國管理顧問公司貝恩(Bain & Company)在上海辦事處。5月,諮詢公司「凱盛融英」(Capvision)被指控為「境外情報機構幫凶」,遭到調查。
- 2023年8月間,美國宣佈收緊對中國的晶片與人工智慧投資管制
2009年~2023年退出中國的外資
2009年
NIKE關閉其在中國唯一的直營工廠:太倉工廠
2010年
- 飛利浦(Philips) 將電視機業務生產和銷售出售給冠捷
- 松下將三洋白電部門出售給海爾。
2011年
- 雀巢(Nestle)關閉上海冰淇淋生產廠,退出華東市場。
- 德國瑞能公司退出中國市場,並關閉其在內蒙古包頭的瑞能北方風電設備有限公司。
- 瑞典家用電器製造商伊萊克斯(Electrolux)與國美簽署協議,委託國美在中國貼牌生產及銷售其系列產品。
- Google退出中國。
2012年
漢莎(Lufthansa)關閉了在華合資貨運企業翡翠航空,Adidas關閉了其在中國的最後一家直屬工廠。
2013年
- 松下(Panasonic)關閉了其在上海的工廠,
- 東芝(Toshiba)關閉大連電視工廠。
2014年
- 全球第三大普藥集團阿特維斯(Actavis)退出中國市場,
- 松下將把立式洗衣機和微波爐生產從中國轉移至位於日本靜岡縣和神戶市的工廠。
2015年
- 微軟(Microsoft)關閉在華諾基亞工廠,
- 三星集團(Samsung)將在華的部分工廠轉移至東南亞。
2016年
- 三星供應商深圳艾迪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停產。
- 飛利浦照明在中國深圳的全資子公司飛利浦照明製造有限公司宣布解散所有員工,並正式停止運營。
- 百勝餐飲集團宣布以4.6億美元將百勝中國出售給春華資本集團及螞蟻金融服務集團。
2017年
- 日本相機製造巨頭尼康(Nikon)停止子公司尼康光學儀器(中國)有限公司的經營,負責生產尼康數碼相機以及數碼相機配件的工廠停產。
- 美國FPGA原廠美高森美(Microsemi)在納斯達克正式宣布關閉位於上海的製造工廠。
- 全球最大的硬盤製造商希捷關閉其在蘇州的工廠。
2018年
- 鈴木(Suzuki)撤出其在昌河鈴木和長安鈴木兩家子公司中的全部股份。
- 日本日東電工公司宣布關閉蘇州工廠,撤離中國。
- 蘋果(Apple)組裝大廠和碩聯合科技(Pegatron)計劃將位於中國大陸的生產線撤回台灣或轉移到東南亞進行生產。
2019年
- 三星電子關閉了在惠州的工廠,這標誌著三星手機完全停止在華生產,其生產線轉移至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國家。
- 日本辦公設備商理光宣布,將把影印機生產線從中國全面轉移至泰國。
- 家樂福中國業務賣給蘇寧。
2020年
- 英國連鎖超市樂購(TESCO)宣布完全退出中國市場。
- 荷蘭飛利浦(PHILIPS)宣布將其家用電器業務出售給知名投資公司高瓴資本,退出中國家電市場。
- 美國知名服裝零售品牌Old Navy宣布退出中國市場,並且關停所有在中國的線下及線上門店。
2021年
- 東芝(Toshiba)關閉大連最後一家工廠,產能未來將轉至越南和日本。
- Yahoo中國停止向中國大陸提供Yahoo的產品與服務;
- Yahoo旗下的科技媒體Engadget關閉提供簡體中文內容的Engadget中國版。
- 日本電器製造商OKI關閉位於中國的打印機和復合機的生產業務,將其打印機生產線搬至泰國,部分維修零件生產線則退回至日本福島工廠。
- 普利司通於 2021 年底關閉了廣東惠州的輪胎工廠,並將產能及設備轉移至瀋陽工廠。
2022年
- Apple發布iPhone14,在印度工廠組裝生產。
- 日本佳能(Canon)關閉珠海工廠,退出中國,生產線遷回本土。
- 韓國樂天集團決定解散中國總部,追加對東南亞各國的投資,進一步擴展東南亞市場。
- 根據第一財經等媒體報導,Airbnb中國區主席柏思齊(Nathan Blecharczyk)2022年5月24日向房東及用戶發信表示,2016年Airbnb開始在中國的業務,十分珍視中國市場。但面對疫情挑戰,Airbnb做出艱難決定,就是將聚焦出境遊業務,自2022年7月30日起暫停境內遊房源、體驗及相關服務。
2023年
- 索尼(Sony)已完成中國的相機生產線轉移,將其主要工廠遷至泰國。
- 三菱汽車10月宣佈將退出中國生產。
- 美國資產管理巨頭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正在邁出退出中國的最後一步,解散中國的最後一個團隊,關閉在中國29兆元共同基金市場的辦事處。先鋒集團已經與上海剩餘的約 10 名員工簽署了離職協議,其中包括上海地區負責人。大部分團隊成員將於2024年年初離職,該辦事處也將關閉。這家資產管理巨頭已經於上個月出售了其持有的、與螞蟻金服的合資企業股份。先鋒集團與馬雲投資的螞蟻金服曾共同出資建立一家合資企業,其中先鋒領航持股49%,螞蟻金服持股51%。
- 美國民調與諮詢公司蓋洛普(Gallup)正在撤出中國。這家總部位於華盛頓的公司已告知其客戶,它將關閉在中國的業務,並建議客戶將一些項目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地方。
- 據美國之音報導,英國能源巨頭殼牌能源公司已經在2023年年底退出中國的電力市場。美國財經媒體彭博、英國路透和主要中國媒體2024年5月1日都報導了這則消息。大陸財經新聞網站界面新聞分析,殼牌公司退出中國電力市場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放緩能源轉型節奏,二是中國售電市場競爭激烈,盈利難度增大。
- 微軟旗下全球知名求職社群平台「領英」(LinkedIn)進一步關閉在中國的剩餘業務,2023年8月9日起關閉中國版APP(應用程式)「領英職場」,退出耕耘近10年的中國市場。美國之音(VOA)指出,領英的退出象徵多年來試圖在中國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的西方公司拉下帷幕,西方社群媒體自此在中國成為絕響。
-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世界知名資安大廠「趨勢科技」公司位於中國南京的公司研發中心,2023年11月開始陸續裁員,裁員人數約70人,佔全體員工總數14%。業內人士說,「趨勢科技」撤離研發部門與中國《反間諜法》的威懾力有關聯。
2024年
1. 日本資生堂旗下BAUM品牌撤出中國,BAUM天貓旗艦店於2024年6月26日發布閉店公告,表示2024年7月10日起將不再接受新訂單。同時,BAUM在中國第一家概念店專櫃「上海芮歐百貨專櫃」已顯示為停業狀態。資生堂中國相關負責人則表示,BAUM品牌因「戰略調整」,決定停止在中國市場的產品銷售。
2.「亞馬遜中國」2024年6月30日在官網宣布,Kindle中國電子書店已於2023年6月30日停止運營,並將於2024年6月30日停止雲端下載服務,此後未下載的電子書將無法下載和閱讀。Kindle客戶服務也將支持至2024年6月30日。
3.知名旅遊指南《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也已於6月26日宣布,關閉其在中國的辦公室,停止在中國的出版業務,其在中國的所有社交媒體包括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小紅書、知乎等也已停止更新。
4.普利司通2024年2月27日宣佈,該公司於2024年1月26日終止瀋陽工廠生產商用車輪胎業務,同年2月29日關閉工廠,並在2024年上半年間,終止商用車輪胎的生產和銷售業務。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