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Net Zero)最佳指標-企業溫度評級(Temperature Rating)

每天在報章雜誌、網路媒體都能看到不同的公司在宣揚自己的永續發展、環境保護、減碳、社會關懷、生物多樣性等行動,尤其是大公司,都在永續報告書中大肆陳述公司各種的永續理念。但講了那麼多,到底公司對於淨零目標的表現有多好? 是否有指標可以讓人們很容易看出淨零表現的優劣,現階段筆者認為”企業減排溫度”是最佳指標。

一、公司的淨零(Net Zero)表現與ESG評級無關

ESG評級的好壞是無法區分淨零表現的,筆者的另一篇文章”ESG評級好的公司,碳排放(汙染)就比較低嗎? 達成淨零目標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已經提出很多數據證明。

永續發展、ESG等概念,範圍廣泛,使人們不容易聚焦,地球年年升溫,溫室效應的破壞逐漸擴大,當前企業應該著重淨零目標的達成,而非追求好的ESG評級。

二、最佳淨零(Net Zero)指標-企業溫度評級(Temperature Rating)

何謂企業溫度評級,簡言之,就是根據企業當前的碳排放及未來的碳排放數據,推算出企業對標巴黎協定減排路徑後,所產生的”溫度”,若溫度越高,淨零表現越差;反之,溫度越低,則淨零表現越好。

“溫度”就是一個彙總後的數字,將溫度根據不同切點,切分為不同等級,就會產生溫度評級,這個評級對於分析企業的淨零表現是很有用的指標。

對於金融業來說,無論在評估個別公司或整體資產組合的淨零表現,都是很棒的工具。

三、如何計算企業減排溫度

市場上有不同的組織在計算溫度評級,在此介紹三種來自不同組織的溫度評級計算方式供大家參考。

(一)天下雜誌的”企業減碳溫度計”平台

天下雜誌是台灣最早倡議企業公民與社會責任的媒體,該雜誌經過近半年研發,於2022年6月底正式推出「企業減碳溫度計」平台。

1.平台的特色

該平台有幾個特色:

  • 國際接軌,台灣第一個減碳路徑監測平台
    • 1.「企業減碳溫度計」是由《天下》與東海大學企業永續影響力中心,以及新創企業永訊智庫合作。
    • 2.其基本原理,是參考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1年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AR6)中,模擬未來地球各種可能的升溫情境,並採用「絕對全球溫度變化潛勢模型」(AGTP,Absolute Global Temperature Potential)
    • 3.再根據企業的減碳基準年目標年減量率等數據,透過線性預測,模擬分析出各家企業的長期減碳路徑,並經過氣候模型與參數矩陣計算後,得出企業的升溫指數。
  • 產業公平,自己跟自己比
    • 1.「企業減碳溫度計」另一個重要精神,在於避免僅考慮排放量多寡,來評斷一家企業的減量責任,而是呈現企業基於自己排放量與未來目標,擬訂如何共同達成全球不致升溫超過攝氏1.5度的減碳貢獻。並透過視覺化,讓社會得以理解企業的減碳貢獻。
    • 2.因此,此平台主要是以企業各自的減量目標與承諾為架構,同時也可作為相同類型產業間的相互比較,不受所處產業特性、減碳技術與營運規模影響。
  • 減碳溫度評分法,讓人民易懂有感
    • 1.相較於二氧化碳排放量數字的多寡,社會大眾更直觀、有感的,是溫度的升降,「企業減碳溫度計」的溫度評分方法將更易與民眾溝通。
    • 2.此外,迥異於一般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系統的複雜與艱深,「企業減碳溫度計」將以不同顏色代表的溫度等級呈現,讓社會大眾皆能易於理解、溝通、流傳。

2. 企業減碳溫度計方法論

企業減碳溫度計」是採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發布之地球升溫情境,將全球升溫潛勢模型(AGTP,Absolute Global Temperature Potential)應用在企業的溫度評分。計算上,會依各家企業或組織提供的基準年、目標年、減量率等減量目標及排放數據,套用於與AR6相符之升溫情境,並運用AGTP方法,模擬出各家企業到2050年,甚至是本世紀末的升溫路徑。以此顯露企業的氣候決心是否與全球升溫控制在低於1.5℃的目標一致。

參考文獻:Myhre, G., D. Shindell, F.-M. Bréon, W. Collins, J. Fuglestvedt, J. Huang, D. Koch, J.-F. Lamarque, D. Lee, B. Mendoza, T. Nakajima, A. Robock, G. Stephens, T. Takemura and H. Zhang, 2013: Anthropogenic and Natural Radiative Forcing Supplementary Material. In: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tocker, T.F., D. Qin, G.-K. Plattner, M. Tignor, S.K. Allen, J. Boschung, A. Nauels, Y. Xia, V. Bex and P.M. Midgley (eds.)]. Available from www.climatechange2013.org and www.ipcc.ch.

3.溫度計算結果

2023年第一波企業減排溫度評分結果,有94家企業符合1.5度C的目標。天下雜誌並未揭露計算的範疇,但應該只有範疇一及範疇二,不含範疇三。

94家名單如下所示:

(二)MSCI的隱含升溫(ITR, Implied Temperature Rise)

1.MSCI公司介紹

MSCI 全名是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原稱做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成立於1969年,是全球第一家指數公司,現已更名為明晟公司,和富時(FTSE Group)、標準普爾(S&P 500)同為知名的指數公司。

MSCI在2010年併購RiskMetric公司後才開始有CSR/ESG資料。接著又在2014年及2019年購併GMI Ratings及Carbon Delta,使得其ESG資料更完善。

RiskMetric是有名的風險管理服務提供商,該公司當年提出信用風險資產組合模型為業界所稱道,該公司在2009年併購了老牌的ESG評級/資料提供商,KLD, Innovest,眼光其實不錯,可惜在2010年被MSCI購併了。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image-9-1024x511.png

資料來源: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ESG Firms_Towards a New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3.隱含溫度(ITR)方法論

MSCI隱含溫度的算法相當直覺,分為四個步驟:

  • 第一步: 計算公司層面以2度C為基準的碳預算:
    • 每年MSCI會根據從 IPCC(The IPPC Special Report on 1.5 °C) 獲得的全球剩餘碳預算,來計算全球2°C碳預算。
    • 再根據這一全球預算,得出以絕對值表示的脫碳途徑和公司特定碳預算。
  • 第二步:根據公司的減排目標預測公司未來碳排放量
    • 利用公司當前的排放量和報告的減排目標,MSCI預測了每家公司到 2070 年範圍 1、2 和 3 排放量的絕對排放時間序列。
  • 第三步: 計算公司碳預算的超額/不足
    • 通過計算每家公司的預計碳排放量與其分配的 2°C 預算之間的差值來計算每家公司的碳預算超額/不足。
    • 計算出公司 2°C 預算的相對超額/不足(預算的 X% 已超額/不足)。
  • 第四步: 將相對超額/不足轉換為溫度上升程度
    • 將相對排放過衝/下衝應用於全球預算,並使用基於科學的瞬態氣候響應對累積排放量( TCRE)方法來計算隱含升溫。
    • 累積碳排放的瞬態氣候響應(TCRE)是由IPCC建立的,它提供了一種關係,將全球剩餘2°C碳預算之外的每一個額外排放組織與額外變暖程度聯系起來。 MSCI使用的TCRE係數為每Gt二氧化碳0.000545°C升溫。換言之,對於每超過全球2°C碳預算的GtCO2,我們預計2°C以上還會有約0.000545°C的額外升溫。
    • 公式如下
    • Implied Temperature Rise = 2°C + company level relative over/undershoot × Global 2°C Budget × TCRE Factor.

TCRE定義

1.對累積碳排放的瞬時氣候響應(TCRE)定義為每1000 GtC(PgC)人為CO 2排放的全球平均地表溫度變化(Allen et al 2009,Matthews et al 2009,Collins et al 2013)。

2.與時間和路徑無關的恆定 TCRE 意味著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大約與累積碳排放量成正比(C E)。

3.這種比例意味著溫度升高僅取決於碳排放總量,而不取決於排放路徑,從而有助於製定與溫度目標兼容的未來排放路徑。

4.未來變暖可以通過將 TCRE 乘以 C E來估計(Allen 和 Stocker 2014)。

5.給定溫度目標的碳預算可以通過將目標溫度異常除以 TCRE 來計算(例如 Rogelj等人 2018)。

計算範例

隱含升溫:  2度C + (1000 * 40% * 0.000545) = 2.2度C

4. MSCI隱含升溫分級

MSCI將隱含升溫分為四級,第一級小於1.5;第二級 1.5~2.0;第三級 大於2.0~3.2;第四級 大於3.2

5. 查詢部分公司隱含升溫(ITR)計算結果

MSCI官網有提供查詢ITR(非會員只能查詢三家),以下列出蘋果、特斯拉、台積電等3家公司的ITR,查詢日期為2023.10.04,其中蘋果公司溫度最低為1.3,符合標準;台積電次之為1.5,符合標準;特斯拉溫度較高為2.6,超標較多。

(三)SBTi企業溫度計算

有關SBTi的歷史,請參考筆者另一篇文章,”解析SBTi(科學碳目標倡議組織)之來龍去脈、爭議及對各行業之影響“,在此不另贅述。

由於SBTi有濃濃的聯合國官方色彩,其推出的企業溫度計算,相對於其他組織/民營公司推出的方法,比較具有公信力,各方採用的較多,且其所有計算方式有詳細的方法論及python程式可免費使用,是筆者相當推薦使用的計算方法。

1.SBTi企業溫度計算步驟

步驟1:

  • 首先對目標進行過濾,如果有效,則根據相關回歸模型將每個目標轉換為特定溫度。
  • 公司的行業分類用於確保目標正確映射到適當的模型,例如發電目標必須映射到電力行業路徑。
  • 該過程能够將特定目標時間段內的目標雄心轉化為溫度分數。 例如,10年內30%的絕對减排目標將轉化為1.98°C的溫度分數。

步驟2:

GHG排放數據用於匯總和目標得分,以在公司層面產生得分。

步驟3

將公司得分與投資組合財務資料相結合,生成投資組合級別的得分。

步驟4:

在初始得分計算之後,可以使用場景生成器來確定某些動作如何改變溫度得分。 這可以通過在投資組合導入檔案中更改您的持股暴險或使用假設場景重新運行計算來實現。

2. 計算SBTi企業溫度所需的資料

依照SBTi提供的兩個excel檔案(三張表),利用開源的python程式,就可以完成計算企業溫度。

  • target_data-目標相關資料表: 包含16個欄位,主要涵蓋計算的目標型態(絕對量或強度);範疇(scope1 or scope 2 or scope 3);計算年度;基準排放量等資訊。
  • fundamental_data: 基本資料表: 總共17個欄位,主要是一些基本資料,如國家、區域、產業別、目前排放量;規模相關資料(如營收、市值、資產等)。
  • example_portfolio-資產組合資料: 總共6個欄位,主要是投/融資部位的相關資料。

3. 企業溫度計算案例

企業溫度計算時,會因”目標型態”、”範疇種類”、”行業別”之不同而適用不同的回歸公式,以下舉京都氣體回歸模型的例子來說明SBTi如何計算溫度。

根據京都氣體回歸模型的公式,只要能算線性年度減少率(LAR),就可以算出溫度。此案例以絕對目標量來計算,2015年至2030年每年減排30%,可算出每年線性減排比率為2%;將2%代入公式(TS=2.7+*-0.31)*LAR,可得出2.08度C。

4.企業溫度的運用

企業溫度評分至少可以使用在以下三個方面

  • 1. 將溫度評級放入ESG評分表中,作為其中的評分因子。
  • 2.將溫度評級作為氣候風險評分表的因子。鑒於ESG評分表涵蓋範圍過廣,可以專為氣候風險開發評分表,作為投/融資的決策使用。
  • 3.企業溫度評級除了可用於個別企業的溫度評估外,對於資產組合的整體的溫度評估更是可衍生很多樣式供風險管理之用。

5. SBTi資產組合管理-溫度加權方式

有了個別公司的企業溫度後就可以開始計算,投/融資組合的溫度,SBTi提供了7種資產組合溫度計算方式,包括

  • (1)加權平均溫度評分 (WATS)
  • (2)總排放加權溫度評分 (TETS)
  • (3)市值排放加權溫度評分 (MOTS)
  • (4)企業價值排放加權溫度評分 (EOTS)
  • (5)EV + 現金排放加權溫度評分 (ECOTS)
  • (6)總資產排放加權溫度評分 (AOTS)
  • (7)收入排放加權溫度評分 (ROTS)

四、結論

評估公司淨零的表現有很多方式,我相信企業溫度是目前最佳的評估方式,要看企業對淨零是否玩真的,看兩點就可以了,第一點,看企業是否參加SBTi,並設定目標完成SBTi的審批;第二點,看企業是否將溫度評分納入日常風險管理的一環。

筆者 | 蔣沛霖介紹

在金融領域打滾多年,深知金融機構對於各項領域的永續發展扮演著無比重要的催化劑角色,而永續發展與企業經營的風險已逐漸密不可分,身為管理風險的金融機構,須將永續概念融入風險管理的DNA中,潛移默化的發揮其影響力,讓永續發展成為全民持續努力的目標。現為台灣金融研訓院講師,專注於永續發展、信用風險管理、金融科技、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領域。